当前位置: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国家级、省级、市级名录   >>   传统舞蹈   
旬阳板凳龙
点击次数:1859次 更新日期:【2017-11-07】

◎       申报单位:旬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板凳龙”是旬阳县境内极具影响力的民间舞蹈,也是旬阳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分布在旬阳城关、构元、关口等乡镇。


传说板凳龙最早源于宋太宗赵匡胤年轻时练武用的一条板凳。文献记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民间艺人饶楚才等人将汉剧传统戏《宝娃打草鞋》中的“舞登”片段和民间流传的板凳拳糅合在一起,加工改编而成。最早使用龙须草、竹叶、棕叶,在一条长板凳的两头扎上龙头和龙尾,也称“草龙”。表演者赤背袒胸,在高昂激烈的打击乐中登山祈雨,围观的善男信女同时向板凳龙和舞龙人身上泼水呼喊。如今,板凳龙已经演变成了民间舞蹈,用于社火表演。其道具已经变为全部木质,由原来的一条板凳,变为现在的一条或多条板凳。 

旬阳板凳龙的制作工艺复杂。先做好一条或多条板凳,再分别在板凳上固定龙头、龙尾、龙身,最后在上面涂上颜色。引龙人手拿宝珠,也需经过竹编、纸糊、上色等多道工序方能完成。

旬阳板凳龙的玩法十分讲究。它可以是一条龙表演,也可由多条龙同时出场。形式独特,灵活多变。在打击乐声中,“引龙人”率先上场,耍几个武术技巧动作后亮相,转身用手中的引龙珠引出板凳龙。在变换的打击乐中,三人或多人(根据板凳数量定人数)将板凳龙高高举起,在场中旋转翻滚,完成“跑圆场”“左右摆”“老龙打滚”“老龙翻身”“老龙卧滩”等动作,“引龙人”在板凳龙之间表演“虎跳”“飞脚”“旋子”等技巧动作,营造热烈氛围。

旬阳板凳龙是秦巴山间、汉水流域民间民俗文化的生动反映。旬阳板凳龙已被列入安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项目名录
· 国家级名录
· 省级名录
· 市级名录
· 传承人概况
· 国家级传承人
· 省级传承人
· 市级传承人
版权所有:安康市群众艺术馆
办公地址:位于安康市汉滨区鼓楼街126号
陕ICP备2022002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