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板石雕刻简介
点击次数:1838次 更新日期:【2017-06-14】
紫阳板石雕刻简介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部,汉水上游,大巴山北麓,面积2204平方公里,境内辖10个镇15乡35万人口,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道教人物(紫阳真人)命名的县。紫阳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黄、红、绿、黑等色板岩和耐酸防辐射石岩藏量居全国之首。石材资源是紫阳民间手工石雕技艺得以传承繁荣的重要条件。紫阳有其丰富的人文资源,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从民风到民俗,从道教文化到人文景观,从建筑风貌到民间习俗,风物传说、明清故事层出不穷,特别是紫阳板石更是品类众多,色泽艳丽,板石的雕刻技艺也独具风格,尽显了紫阳的无穷魅力。
紫阳板石有其十分广泛的用途,其板石雕刻技艺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兴于明清的手工雕刻,历经几千年的演进,成为中国石文化源远流长、丰富隽永的重要部分,更是让全县人民生产、生活、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以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显现在民间。众多的碑碣、雕像、摩崖石刻;用于建筑的石牌坊、节孝坊和花纹别致的柱、墩、狮、龙、椅、桌;沿用千年的磨碾、石臼等食物磨捣器皿;供人品赏的板石浮雕艺术品,使紫阳民间艺术熠熠生辉。
紫阳民间手工石雕从技艺发展上分为手工打磨、平板石刻石刻和板石浮雕三个阶段,从创造的内容上分为标牌制作;墓碑制作、建筑装饰雕刻;石制盛器和磨碾打凿;石木家具制作;殡葬工艺品和板石浮雕七种类型。紫阳县石雕技艺人才遍及城乡,紫阳板石雕刻所用的石材选料十分讲究,软硬要适度,厚薄要均匀,色泽要和谐,搭配要匀称,构图要巧思,磨刀要捉摸,做工要精细,打磨要仔细,装帧要考究,成品要大气,每一步工序都要做到精准,不留任何遗憾。
人物采访(紫阳民间石刻艺人 黎成生):我们在选材的时候,一个是不让它翘礓(变形),二一个不能让它有断泽(断纹),我们需要的板材基本要标准化的,而且块面(面积)要大,我们把它买回来以后,要把它进行手工削平、板正,进行打磨,这就是一张板材,从选料就是一个难度,要是失败了整个就是前功尽弃,但这个石材最大的优点就是时间越长它的硬度就越大,在技艺上我们主要采取的是,也是跟画中国画差不多,削、切这方面基本上和其他的雕刻差不多,就是在调子的处理上和别的不一样。
紫阳民间板石雕刻技艺自产生至今,于千年历史,它同紫阳民歌一样在南北融会中具有它的相同点,又有工艺独创性,其一紫阳的板石雕刻工艺充分体现了紫阳独特的板石资源和南北大融合的民俗风情;其二在继承传统石刻工艺的基础上又将泥塑工艺融入其中,在创意构图上尽显俊秀之特点,其三在浮雕工艺上采用了“深、浅、平、半、满、阴、阳、影、漏、圆”有多种雕刻手法,地道巧成,细微精致,是民间石刻文化艺术得到升华。紫阳板石的雕刻艺术有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一传承和发扬了中国民间板石雕刻工艺,使这一民间手工技艺得到了较好传承,二丰富了浮雕技艺手法,三反映了独特地域文化特征,无论是创意构图或是模拟、仿真,都体现了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四在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板石雕刻工艺品更是人们追逐的装饰品,同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我县民间艺人黎成生的《清明上河图》,专家评估价高达500万人民币,引来众多商家竞相购买,《清明上河图》浮雕严格按照宋代画家张泽端原作尺寸600*43*2的规格画面,历时6年雕刻而成,《春雨》是为了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而作,《三国演义》选材13000余块板石,按照连环画册系雕,目前已完成200余幅,预计用时20年,人们把他称作疯子、傻子、石痴,2003年,联合国技术促进会授予他“国际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紫阳石刻成品用时较长,工序较为复杂,难以出精品,生产工具落后,脏、累、苦、费时费力,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从事板石雕刻的人需具备一定美工基础,门槛高不易传承,全县会生产、生活应用类雕刻的50余人中,年龄在45岁以上者占80%,出现断代现象,诸多因素使得紫阳这一民间技艺濒临消亡。
人物采访(紫阳民间石刻艺人 黎成生):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枯燥、苦,首先一个是苦,一幅作品从构思到绘画,有相当漫长的一个路(过程),往往在于一锤子买卖(稍有不慎),失败了就彻底告终(前功尽弃),因此没有哪个愿意来吃这个苦,但是干我们这一行,又需要有过硬的美术基础,要有相当硬的美术基础,弱了不得行,这个就是挑剔比较大,并不是来一个他就能把(石刻)学会。
人物采访(紫阳民间石刻艺人 刘中华):这是一个苦活路、确实是苦,这当然,要一定的毅力,要精力才行,它既是体力劳动也是脑力劳动,爱好(石刻)这方面的人不太多,因为这个活路又苦又累又脏,还要有一定的毅力,现在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看不上这活路……
紫阳石文化紧系中国石文化之渊源,丰富隽永的脉搏繁衍不息,紫阳石文化艺术是民间手工艺术的一大亮点,黑、黄、红、绿石材的各异,耐酸防辐射居全国之首,紫阳被国内外媒体称之为“壁石圣地”,紫阳的手工石雕工艺从几千年的平雕一跃升华到板石浮雕艺术,轰动了世人,它以一种隽永灿烂的文化现象昭示众人,成为紫阳的又一张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