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国家级、省级、市级名录   >>   传统音乐   
镇坪薅草锣鼓
点击次数:1126次 更新日期:【2017-11-07】

◎      申报单位:镇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镇坪薅草锣鼓是流行在镇坪的一种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特殊歌唱形式,一群人在地里锄草,两人在地头敲锣打鼓唱山歌,以解除劳动疲乏。薅草锣鼓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巴人时期。那时的人们从渔猎转为农耕,为驱赶野兽、祭祀山神而击鼓鸣锣吆喝,后演变成一种劳动山歌。明代《三才会图》一书中记载:“薅田有锣鼓,其声促烈清壮,有缓急抑扬。”《宣汉县志》记载:“土民自古有‘薅草锣鼓’之习。夏日耘草,数家趋一家,彼此轮转,以次周而耘之,往往集数十人,其中二人击鼓鸣钲,迭应相和,耘者劳而忘疲,其功较倍。”


薅草锣鼓四人一班,其打击乐器有鼓、钲、钹、马锣等。鼓手领队,发歌指挥,既指挥唱歌,又指挥生产,号召力很强。也有两人一班,一人挎着鼓,打鼓发歌,一人掌握锣鼓架,架上挂着大、小锣和钹,敲打三件乐器接歌。薅草锣鼓演唱形式灵活,或互相接歌,你叫我接;或一领众和,一人或两人叫,锄草的人一齐接;或锣鼓师傅自打自唱。“唱”和“打”也有不同的配合,若唱时不打,只以锣鼓作间奏,谓之“住鼓听声”;若边打边唱,以锣鼓伴歌,则称之“鼓里藏声”。


薅草锣鼓的唱腔曲牌有“导板”“扬歌·十七言”“联八句”“七字韵”“穿号子”“半声子”“片子歌”等。 


薅草锣鼓唱词首尾有固定的内容,中间多是“薅词”。均属口头创作,见好夸好,以物及人,多为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一般是单句虚词拖腔,复句押韵,且一韵到底。唱词中往往夹有大量说白快板,每唱完一板,和以锣鼓。按一定程序把各种腔调唱完,从下田唱起,一直唱到收工。或规劝、或打趣、或逗乐,有唱秦香莲、骂陈世美的,说岳飞、斥秦桧的,有唱《山伯访友》《安安送米》等段子,也还有唱生产生活、婚姻爱情的……一般是上午唱古人,中午唱花名,下午唱爱情。曲牌运用基本上早中晚因时而异,但也有穿插进行的,都是高腔,歌唱者为了有间歇的机会,故锣鼓点子很多,其节奏,一天之中有快有慢,叫做“三起三跌”,也有叫“三潮”(即早中晚三潮),各有由慢到快的节奏。随着节奏的加快,出现劳动的高潮。特别是收工之前,越打越快,叫做“放擂”。薅草锣鼓有它自己独特的锣鼓点子,锣鼓经的念谱也特别,如念作“扑薅 扑薅 扑的扑的薅”。


镇坪薅草锣鼓内容广泛,生动活泼,地域特色浓郁,乡土气息扑鼻,其情其景令人陶醉,曲调优雅动听。随着社会发展,镇坪薅草锣鼓已趋于濒危,现已被列入安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项目名录
· 国家级名录
· 省级名录
· 市级名录
· 传承人概况
· 国家级传承人
· 省级传承人
· 市级传承人
版权所有:安康市群众艺术馆
办公地址:位于安康市汉滨区鼓楼街126号
陕ICP备2022002806号